《最美乡村之秋》
文/图/张淑兰
选稿:中乡美二室主编李巧篆
自从女儿看了《爸爸去哪儿》,总是向往着有一天能去乡村看看。国庆假期,就圆了女儿的梦想,我们一起走进了地处陕西延长县雷赤镇境内的最美乡村—凉水岸。
凉水岸村是延河与黄河汇合之地,2015年其以地理环境奇特,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为特点,被《人民日报》《人民网》列入“黄河岸边最美村庄”系列专版。这个长假,我们乘车从延安走起,大约四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
这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村民依山势建屋,错落有致,临河而居。受城市化的影响,村子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这里居住。虽有些许新房,所幸多为另建,而非除旧立新,一些旧式建筑还在,如民国窑洞、蒲剧戏台、古庙等。乡村看似荒凉,但在过去却是黄河边的重要渡口,是河防保卫战主战场之一。抗战时期,黄河对岸的日军隔河炮击,使凉水岸百姓备受其害,他们过的那种苦日子是寻常人家难以想象的。
村子虽然在过去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但凉水岸的人们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保留着“耕而不忘乐”的淳朴民风。他们在劳作之余,善用民间俚语,以陕北说书、民歌、秧歌等形式把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听带路的村民讲,他们从小就会唱很多陕北民歌,至于大秧歌那更是他们的拿手戏,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文化,前几年村队上还成立了“自乐班”,每年春节自乐班都会在黄河滩举行“黄河儿女过大年”义演,吸引不少游客纷纷赶来参观。
时值国庆假期,黄河滩游人居多,他们各自欣赏着自己心里最美的风景。而最让女儿兴奋的却是河滩地一副秋天的美图:一垅金色的谷穗垂帘,黄橙橙沉睡田间;颗颗红枣垂挂枝头,红彤彤绽放着笑脸。
女儿已经跑进田野,尽管她不怎么会走山路,但摔倒后爬起来依然向前,因为她看到了一个城市看不到的画面。在右面的山坡上,农人采摘花椒的身影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农庄的深处,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和波澜不惊的黄河水相映生辉。左边的一块滩地,农民正在喜收红薯,他们挖出的一个个胖嘟嘟的红薯像金元宝一样让人心花怒放。阳光下的凉水岸,此时正弥漫着庄稼丰收的盛景,乡民们说着、笑着、忙碌着,浑身上下都渗透着丰收的喜悦。
沿着乡间小道,我们不自觉地闯入了一家农户的院门。门上没有上锁,轻轻一推便看到丰收的玉米棒、土豆、南瓜在院子里躺了一地。那石桌上晒着的花椒果正咧开了嘴,风儿一吹,花椒的香味便扑鼻而来。一位坐在石桌前捡花椒叶的老婆婆看见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邀我们进家里坐,她沧桑纵横的脸上,始终都挂着由衷的微笑。早在前两年,我就听说昔日贫穷落后的凉水岸因花椒产业开发正逐渐富裕起来,他们种植的花椒颗粒饱满、麻度大,很受花椒商的欢迎,今日一见这花椒果然名不虚传。再入一户户农院,我们竟然看见乡村也进入了互相网时代,有些家庭早已看上了数字电视,几名留守儿童坐在树荫底下用智能手机和外出打工的爸妈正微信视频聊得火热。
最美乡村之秋真美啊!随便一转声,就是一幅生态、文明、幸福的美丽画面。等女儿看够了跑累了时,一位王姓大爷拿着蒸熟的红薯对我们说:“来,尝点本地特产,原汁原味甜得很。”又一阵暖暖的感动。聊天中王大爷指着东边的小山峦说,那里曾发生过好几次抵御小日本的战斗,说完又指指公路边的新房说:“这是新农村建设政府帮我们盖的,渴望富裕是老一辈人的梦想,没想到我老汉享受上了。”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它不仅道出了凉水岸父老乡亲的心声,还让我们体会到了国家推行精确扶贫的内涵和意义。
这天虽是寒露时节,但在返程时却在大路边看到了许多不起眼的小黄花凑在一起,形成了花的海洋,金灿灿的把最美乡村的秋天推向如歌的高潮。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这样古朴的村落,在年年秋风满庄时,都如眼前的黄花一样金灿灿,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张淑兰,女,陕西延安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延长石油采油厂一名工人,闲暇时喜欢写点小感悟,作品散见于《中国检察文学》《宝塔山》《榆林文化》等报刊杂志.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